2025-07-06 23:45 大财网 www.idacai.com 浏览:次
启实践征程赴瑞昌,携初心热忱探非遗沃土
2025年6月27日下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图书馆前举行,开启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征程。6月28日,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心传承文化,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怀揣着传承文化的梦想与热情,奔赴九江瑞昌这片充满非遗文化气息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
探剪纸博物馆,悟非遗精髓承千年文化根脉
2025年6月29日,实践团抵达瑞昌后,前往夏畈镇剪纸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充满艺术韵味与文化底蕴的奇妙之旅。此次参观瑞昌市夏畈镇剪纸博物馆,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瑞昌剪纸的独特魅力,深刻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幸拜访到了剪纸非遗传承人朱朴光大师,我们聆听朱大师讲述剪纸艺术在瑞昌的发展历程。在与大师的交流中,他强调:“年轻人传承非遗需以现代思维激活传统,更要以匠人实践为根基”。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描绘着当地的秀丽风光,或展现着民俗风情,每一刀、每一剪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对生活的热爱。
入村落溯源流,察多元传承筑文化脉络
当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三下乡”剪纸文化调研之旅,团队队长冷雨晨、实践组组长叶鑫飞带领组员深入瑞昌百花村、调研组组长黄相文、赵婷带领组员前往港下谈、宣传组组长李金龙、汪茹馨带领组员前往宝山村等多个村落进行调研,探寻指尖艺术的传承脉络。从胡菊花老师的热爱坚守,到夏钰瑶同学的青春接力,再到陈玉姣奶奶的岁月沉淀,瑞昌村落的剪纸调研,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多元模样。它扎根民俗、拥抱青春、跨越代际,是艺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根脉,更以“设计赋能”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他们用青春接力传统,让剪纸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写下生动注脚。
进文化馆研学,习剪纸技艺促传统焕彩
2025年6月30日上午,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瑞昌市文化馆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团队参观馆内16项省级非遗项目展示,重点观摩以六大主题陈列的百余件瑞昌剪纸作品,感受其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随后,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雷瑞珍指导下,学习制作窗花、喜字等剪纸作品,掌握对折、剪裁技巧及正确握剪姿势。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冷雨晨、黄相文、赵婷、汪茹馨与雷奶奶深入交流,提出计划运用专业设计挖掘剪纸文化符号,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融合,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年轻人感受文化自信,领略非遗之美。
建馆院协作机制,拓非遗传承融合新径
2025年6月30日下午,“馆院共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瑞昌文化馆”会议在瑞昌举行。瑞昌市文化馆馆长蔡敏、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书记江政建、团总支副书记曾庆金出席、实践团全员参与,会议由实践团队长冷雨晨主持。
活动伊始,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书记江政建老师进行致辞,阐述馆院共建对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点明工作方向,展望合作愿景,为在场同学提出建议。蔡敏馆长、江政建老师为合作立牌揭幕,标志双方开启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新篇。
活动最后,瑞昌文化馆蔡敏馆长总结发言,期待双方合作,坚定非遗传承决心,指出馆院共建是新起点。此次 “馆院共建” 成功开展,不仅奠定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瑞昌文化馆合作基础,更激活非遗传承活力,未来双方将共同推动瑞昌剪纸等非遗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繁荣发展,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探残疾人文创基地,观生命力量与非遗共耀
2025年7月1日,在九江瑞昌残疾人文创基地,我们与陈馆长、残疾剪纸传承人戴卫星老师交流。戴卫星老师自幼右手残疾,师从朱朴光大师,深耕剪纸七年,代表作《二十四孝图》等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他在工作区手把手指导学生剪纸,从工具选择到刻刀技巧悉心传授,学生们成功刻出油纸伞图案。
这里既是传承瑞昌剪纸的非遗阵地,也是残疾人实现价值的平台。他们用剪刀裁剪艺术,更剪裁出突破命运的人生,让非遗与生命之光永续绽放。
研江万里纪念堂,掘历史遗珍助乡村文化振兴
2025年7月1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心传承文化,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走进阳峰乡江万里纪念堂调研。实践团成员拍摄堂内木雕、砖雕、壁画等艺术遗迹,与阳峰乡曹老师、府前村江新荣老师,了解南宋名相江万里生平事迹,以及纪念堂的历史变迁和在民俗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调研让成员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其传承使命感。他们计划结合专业设计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展示空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未来,实践团还将持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以艺载道传文脉,绘彩乡村续新篇
2025年7月2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心传承文化,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在阳峰乡江万里纪念堂开展墙绘实践。7名成员分两组创作:《青山归隐图》,以细腻笔触勾勒青山云雾,诠释传统文化隐逸精神;另外小组作《荷畔观风图》,通过荷叶、荷花、水纹的精妙刻画,再现荷塘清雅灵动之态。
经不懈努力,两幅作品为墙面注入生机,既以艺术语言诠释江万里精神品格与传统文化底蕴,又为纪念堂增添文化活力。此次活动既是艺术实践,亦是文化传承探索,青年学子以行动践行担当,为乡村文化振兴添彩,开启文化实践新篇。
探茶韵非遗肌理,以设计焕活乡野新篇
2025年7月3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心传承文化 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走进阳峰乡华浦茶叶庄园,探寻省级非遗制茶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庄园内,千亩茶园如翡翠铺展,采茶人身着素色服饰,背篓穿梭于茶树间,指尖翻飞采撷嫩芽,躬身劳作的身影与层层茶垄相映,尽显传统农耕文化的诗意与生命力。实践团在此解锁茶叶“双面价值”:作为天然养生佳品,其咖啡因与茶多酚守护健康;作为文化载体,承载“客来奉茶”的礼仪与“以茶会友”的智慧,堪称流动的文化史书。
此次茶庄之行,既是非遗文化的深度研学,亦是“设计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同学们于茶香中触摸文化脉络,在田野间汲取设计灵感。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耕乡村产业,以艺术设计为传统非遗注入时代活力,让乡村振兴画卷更添绚丽色彩。
探米粉非遗技艺,以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2025年7月3日下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心传承文化,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走进都昌县阳峰乡张家岭,聚焦当地特色米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深度实践调研。
实践团抵达后,与当地居民及米粉制作匠人深入交流,在传统作坊中系统了解阳峰特色米粉的完整制作流程。匠人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精选本地优质大米,经清洗、浸泡使其软化,沥干后研磨为细腻米浆;米浆经蒸制凝结成块,揉捻成面团后,通过特制机器多次碾压成紧实团块,并经特定时长发酵以保证口感;发酵后的团块送入成型设备,制成粗细均匀的米粉条;最后将新鲜米粉铺于特制板上,在通风向阳处晾晒至干燥,再进行精心包装待售。每道工序皆凝聚匠人匠心,传承着独特的地方工艺。
实践团成员专注学习并记录制作细节,主动参与部分环节,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艰辛与魅力,深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知。此次实践既是对非遗技艺的深度探寻,更是艺术设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为后续通过专业设计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来源:中国大财网 作者:综合
热门推荐
热门推荐
焦点